歷史的錯覺乏驢嶺是井陘縣天長鎮(zhèn)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。在民間傳說中,張果老和柴榮驢馱日月、車載名山,前往忻州,途徑此嶺,驢困車覆,因此有了乏驢嶺這個村名!贝蹇诰d河之上,百年鐵橋橫亙;村中老民居前,騾馬古道遺跡尚存;村后,太行第一渠“綿右渠”至今流淌。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,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,“欲奪娘子關,必占乏驢嶺”。作為兵家必爭之地,乏驢嶺周邊存有三座古山寨,晉軍坑道工事隨處可見,日軍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樓。對日作戰(zhàn)中,這里曾發(fā)生過慘烈的“血戰(zhàn)乏驢嶺”之戰(zhàn),曾是百團大戰(zhàn)的重點戰(zhàn)場之一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去乏驢嶺必要經(jīng)過那座鐵橋,1905年由法國人設計建造,是一座正太鐵路橋。當年,正太鐵路的窄軌小火車通過此橋跨過綿河,穿過乏驢嶺隧道向東。乏驢嶺鐵橋,鋼架單跨75.5米,高7.5米,寬5.5米,橋面至谷底30米。
乏驢嶺大鐵橋是法國巴黎DAYDE&PILLE公司承建,采用的是19世紀流行的鍛鐵(puddle iron)技術,和越南的“龍遍”鐵橋、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使用的是一種技術鐵橋的構建全部由鉚釘固定,全橋沒有一處焊接。村里有老人曾經(jīng)講過乏驢嶺鐵橋的建造過程,因為鐵橋沒有一處焊接,都是用鉚釘鉚合起來的。當時在30多米的橋下河灘中,架起火爐,鉚釘被燒得通紅以后,橋下的工人將鉚釘迅速拋到上面作業(yè)的鉚工,再通過機器將釘鉚到橋上。乏驢嶺鐵橋在正太鐵路上,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聯(lián)通了山西和河北,使晉煤得以外運。而自1937年日寇占領河北后,為保正太鐵路將山西的煤炭運輸?shù)礁鞒龊8劭冢阒乇v守該鐵橋,并在周邊修建了七座炮樓和兩座地堡。
以下才是正文的開始。
乏驢嶺是盛夏去的,驢長率眾驢友驅(qū)車三個小時才到達,過鐵橋,穿隧洞,沿河道,看車站,登炮樓,嘆古槐,參戰(zhàn)指,聽渠水,攀鳳閣,敬英烈,賞驛道,轉(zhuǎn)老巷,臨摩崖,拜張仙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背著重重行囊,穿梭于歷史與現(xiàn)實交結的時空,感受古老傳說與抗日戰(zhàn)爭在此處的匯集,領悟冀晉文化的交流與傳承,回蕩嶺谷間金戈鐵馬的熱血豪邁,夾雜著純樸的山風和不屈地倔強和秉性脾氣,以及自古便有的古道熱腸。
在村西口的路南有陳疇故居,陳疇是當?shù)孛,他的出名與閻錫山有關。當年閻錫山就是在這里,向當?shù)匕傩沼栐。?jù)本村老人講述,閻錫山到乏驢嶺視察前,被陳疇之人品文才所驚嘆,再三邀其作副官,被陳婉謝。
陳疇是光緒年間的廩膳生,曾在藁城、曲周、張家口等地任教十余年,其自幼愛好文學、書法,早年學顏真卿、歐陽詢、柳公權、黃庭堅諸大家。夜不能寐而以手指畫肚皮;與人交談輒俯拾草棍畫地皮,策驢行走則以鞭桿畫驢皮,“畫三皮”的軼事被世人傳為美談。
村里旅游有三條線路,我們選擇的是向北偏點西的街道,有名人有典故的路線。順綿河而行有古巷,古戲臺,閻錫山演講處,棧道,摩崖石刻以及果老廟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行進不遠,又見一閣臺,面朝河間,前也是開闊地,臺閣是兩層建筑,臺面用本地青條石砌筑,石灰涂漿,2米多高,想來是閻錫山講話訓誓之處,據(jù)說:1928年山西的閻錫山與奉系軍閥張作霖大戰(zhàn),晉軍駐防在這里一個多月,閻錫山坐火車從太原至嶺西站,在嶺西站下車后步行到村,臨時下榻在本村陳疇家。周圍的百姓也趕來看熱鬧,乏驢嶺到處是人,像趕廟會一樣。閻錫山于是就在陳疇家門前的閣臺上,發(fā)表了慷慨激越的講話,并到嶺上觀看了乏驢嶺的地形。
眾驢友皆認可,想來閻身為晉軍督軍,來此巡查,當?shù)乇囟ńù碎w臺以便閱軍,鼓舞士氣,安撫民眾。晉軍撤后改為戲臺,一任王侯將相傳奇?zhèn)髡f,輪番登場倒也合情合理。
既將向前時,另有市里騎友趕到說此處是清朝大戲臺,閻講演處在對面。
在臨街門洞臺階處,有位清瘦老者,扶扙而坐,問及歷史,老者耳聰目明,指向戲臺斜對面一個毫不起眼石砌平臺,3米多見方,不過十多平米,高不過米,如果不說還以為是擱物土臺。老人今年97高齡,閻講演駐軍時才5歲,依稀記得,十里八鄉(xiāng)人們趕到臺前,可謂人山人海,軍隊整齊威風。
誰也不曾想到如此荒臺,零草星稀,竟與歷史上大名鼎鼎山西大軍閥閻錫宀聯(lián)系如此緊密,反觀戲臺,雖古老闊大,演盡百年滄桑,總是亦真亦假,亦夢亦幻,終是"一場春夢尤未醒,幾世紅塵空換旗!
回身又戲臺前,臺面用本地青條石砌筑,石灰涂漿,2米多高,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距今262年歷史,深7.8米,寬7米,高6.5米,卷棚式檐頂,戲臺左右各有拱門供演員上下,后臺則是一間通長大房間,用于化妝,準備,放道具等,采用磚石木結構,前臺有四根石明柱支撐,柱上有楹聯(lián),口肅書明刻:一曲商音伴就千古興勝敗,數(shù)聲越調(diào)點出百年悲歡離合。賞忠黜佞三代原無偏好惡,美善刺惡世間自有公是非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歷史是悠遠的,滄海桑田,風云變幻,久了許多人和事就變成了傳說。
歷史是有錯覺的,既便你親眼看到,并與你想象一致的遺跡,有時也是假的,想反未入眼簾,匆匆過客也不回眸的小土臺,意然有著深厚凝重的往昔,疏忽了細節(jié),錯過了平凡之處,你將把真的歷史抹去,記住的是空虛而無為的一座戲臺罷了。
備注:本人插圖為作者本人攝影供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