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十畝地的記憶李小杏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八十畝是生產隊時東南關一隊的耕地地,也是高邑縣東南關最遠的地塊,位置在大營道(舊時大營進城的道路)的路北,三里道東邊,就是現在的藝鳴學校東邊。
舊道因常年沖刷比耕地能低三四尺,人在道上走遠遠看去只能看見半個身子。高寧公路修好后舊道就成了養(yǎng)種道,除個別老年人趕集走,大多都走高寧公路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解放后大舉調地,城里人多地少所以調到遠村地塊。八十畝地力瘠薄,屬于三跑地,中間高,兩頭低,合作化時大搞農田基本建設,男女老少齊上陣,平整土地,砸坷垃拾菅根,那時交通工具沒有,只能人拉肩扛,沒有糞肥,地里菅草很多,絲絲縷縷難耕難纏。因為地遠,一般都是兩晌,中午不回來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八十畝的東邊是大營的地,西邊和東關地鄰,路南是寺家莊的地,過去還和王家莊鬧過換馬風潑。生產隊時都用牲口拉犁耕地,休息時在地頭抽煙閑侃,這個說我的頭胡怎么怎么好,那個夸我的頭胡如何如何壯,誰也不服誰,兩村年輕人說到勁上干脆把兩匹馬換了各自干活去。誰知王家莊的馬牙口老,老實聽話,一隊的馬是才從內蒙進的,看上去紅鬃英俊精神勃發(fā),花八百塊錢買的,人稱“紅八百”,它不懂號,除了占科老把式能治服,別人誰也駛不了,換馬的事是幾個年輕的干的,王家莊為的是老馬換個歲輕的,一隊的為的是紅八百難調教換個能使用的,果不然王家莊找上門來,使不了不換了,為此擱置了很長時間,還是公社包村干部出面調解才算了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八十畝的中間有個老井,開橫淋溝兩邊澆。上世紀七十年代地下水下降,人們就在老井底下往下打,用高架鍋錐很費勁,再用木板把鍋錐打的眼圍起來,離心泵下到井管里,后來又挖了洋道加倒杠才能澆地。七六年秋耕洇地泵壞了,劉小壽去修掛倒輪的帶時,架在井上的橫梁折了,劉小壽掉下井里,為集體事業(yè)獻出了寶貴生命,留下了孤兒寡母一生的痛。
那可是個好人,劉小壽大名劉榮貴,1943年生人,中共黨員,先在隊里當隊長.指導員,身體強壯,率真慷慨,吃苦耐勞,樂于助人,哪里有難都找他解決,每當說起生產隊的過往都會念叨他的故事。我當兵走的第二年他去的修配站,安機子修泵他是老手。
因為地遠,八十畝是生產隊時養(yǎng)種的老大難,有順口溜說:一百三八十畝,白日黑丫受著苦,半天才能走到地,回來已經日過午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如今八十畝已經建成廠子,每當人們說起生產隊的時候,都有說不完的話題,特別是八十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。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